西贡,午后。
“Hi, where are you from?”
迷人的英国腔从隔壁桌传来,声音的主人正带着笑容,亲切地对小孩们打招呼。
我转身看,是对白人夫妻。
“Taiwan" 我微笑着回应。
就这样开启了我们的对话,他们是香港的永久住民,所以我们从反送中游行聊到刚亲子游回来的曼谷,再聊到小孩的教育…
原帖地址: 背包客栈自助游论坛 https://www.bbkz.com/forum/showthread.php?t=10304431
那天下午,身为教育工作者的白人太太说:能够全心全力陪伴小孩长大,是小孩生命中最棒的礼物。
这句话,我放在心里,咀嚼着。
前几天,跟资深全职妈妈友午餐,我们聊教育、聊育儿,她告诉我:这段全心陪伴的日子其实是有保存期限的,最珍贵的事是,至少在孩子上国中之前,全家人是有比较多机会可以一起吃晚餐的,很多家庭,孩子大了课业重了,或者到外地念书了,家长工作忙,一个礼拜想找时间一起好好坐下来吃晚餐,都很困难。
这段话,我放在心里,咀嚼着。
陪伴,太重要,何止育儿,之于家人尤是。
几年来,越南台湾、台湾越南两边来回。
行李总是装满越南名产回来,到了家乡又塞满整箱台湾味。
在国外我们是新住民,回台却又像外国人。
早期很多人选择一个人在海外打拼,老婆小孩留在台湾,很多老前辈一待就是20、30年,大半的人生精华就这样过了,在那个通信和交通都不发达的年代,是一种我们无法想像的抉择。
感情,是许多生活小事的累积,总有些事在电话里被遗忘。家,到底是什么模样?父亲,又是怎么样的一个意象?更甚者,赶不上亲人最后一面,又是多大的遗憾?
我们无从想像。
这几年,越南发达了,黄土路盖成了高速公路,生活条件大跃进,虽然在这育儿虽然还是有很多挑战,但至少不再是育儿沙漠,若要定义越南生活,还不至于用“苦”来形容,顶多就只是比较不方便而已,许多人携家带眷地过来了,或许是秉持着"一家人在一起比什么都重要”的初衷吧,就算浪迹天涯,也要全家人一起。比起生活的便利与否,孩子的教育也是值得考虑的因素,住在城市周边工业区的学童,还要考虑每日通车时间,光是接送小孩来回,可能就要花上3小时车程。另一方面,母语是文化认同的根源,如果上的是国际学校,利用课余时间学习中文也时有所闻,看似本末倒置,但谁不希望孩子的未来拥有更多选择权?在文化教育这一块,很难真正做到中西合璧,家长往往要面对的是东方与西方思想上的冲突。
在越南的生活是很有阶级感的。
在台湾,无论你的薪水等级是3万还是5万,大家会去的地方会吃的东西,没有太大差异,就算领的是22k,逛逛夜市吃吃美食,也是一种几乎人人都做得到的小确幸。
在越南,不一样。
这几年都市发展走向国际化,基本工资每年调涨,但在偏乡或都市的角落,你会观察到仍有一大部份的人,生活在你无从想像的水平线之下。因为贫富差距大,大部分的外国人在这里的生活消费,多集中在当地所谓的“高级场所”,在越南,大部分的时候你可以在这些地方获得比自己原国家CP值更高的商品或服务,比如:饭店、餐厅、美甲、按摩店…比比皆是,城市里一碗6~11万越盾(台币80~150元)的河粉,无论是否好吃,至少是大部分观光客可以接受的价格,但事实上,一碗3~5万才是当地人可以负担的价格,又或者去一趟超市的花费,可能生活必需品随便买买就破百万越盾,而这,却是大部分当地人薪水无法负担的开销。
在这里,就算保姆费年年调涨,但对外国人家庭来说,仍旧不算是很沈重的负担,甚至,找终点打扫或包办煮菜的帮佣,都是常见的事,更不用说,很多外商,公司都有提供住宿,出门有公司车或司机,撇开福利品质良莠不齐不谈,这些保姆、帮佣、司机会让你有阶级的错觉,即使,你依旧为找不到适合人选苦恼着,即使,你觉得你不需要花这些钱,但你终究还是有能力选择的要或不要的人,有选择权这件事,不是阶级,是什么?
记得有一次搭车,带小孩前往某餐厅的路上,远远地撇见了路边一个当地妇女抱着约国小大的孩子坐在路边,妈妈穿着越南大妈常见的鲜黄色套装,眼神发直,空洞而疲惫,而小孩紧闭着眼,整脸蜡黄眼眶发黑,动也不动…车子在车阵间穿梭而过,母子俩在人行道上有点醒目,忍不住趁车子交错而过前,转头再看那充满绝望的身影…虽然只有短短一眼,但那一眼,却深深地在心里头烙上了一个焦黑的印,妈妈抱着孩子动也不动,我甚至无法确定那孩子是否还活着…在这明亮繁华的城市,那身影却如此灰暗,如此有力,如此冲击人心!
还有一次,买完东西后要上车前,被几个小朋友包围,要我们买东西,司机见状,赶快来帮我们解围,送我们上车后,司机重重的甩上车门,而在车门关上前,我看见那几个孩子挥舞的手,肮脏且甲缝充满污垢…等到坐稳开车后,我想到那些小手,再看看身边白净无忧的孩子们…我记得,那一天是胡志明市最高级的日式百货开幕的第一天,我们去了那些孩子可能一辈子也不会踏入的地方,而那些地方,在我们的国家,我们习以为常…
外国人在越南,本来就是一个醒目的目标。就算有了阶级感,但也不见得可以换来安全感,阶级感只是幻觉,很多时候,倒也不见得全是为了讲究CP值,用餐宁愿花多一点钱去干净一点的地方,也不要因为不卫生、不安全坏了兴致;宁愿去国际医院看医生,也是差不多的道理;宁愿坐车或请司机,也不要因为路上遇到公安盘查,而被请去喝咖啡,多生事端。这一切,在我们的国家,都是习以为常,我们信任我们的食品安全,信任我们的医疗品质,信任我们的执法人员,我们偶尔抱怨某些不公不义,但大部分的时候,我们都在苦恼晚餐吃什么、暑假去哪里玩、放假看什么电影、考虑要不要买网购的衣服、讨论买什么样的车子房子、研究如何赚更多的钱…我们不用苦恼下一餐在哪里、不会吃到不安全的肉品、买东西不用杀价、开车不会一不小心就被警察请去喝茶、发表公开言论不会突然被消失…
我们可以这样生活着,原因不是因为我们很富裕,而是因为我们很幸运!我们对社会的信任没有崩盘,即使我们也曾遭遇食安风暴、经历过抗争运动…我们对国家社会的信任没有瓦解,这是何等的幸运。
对于现代海外游子来说,科技也许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,我们关心远方家乡的大小事变得容易,家变得好近又好远。家的轮廓,依旧熟悉,不同的是,我们在家说着中文,外出用英文、学越文,在不熟悉的土地,竭尽所能地融入。
而这样的海外生活体验,算不算生命中的礼物?
我想,很难定义。
也许,最大的收获大概就是出了国才能真正看见自己的国家,提醒自己好好惜福吧!
图片说明:在胡志明市某些路口,常常看到一群瘦弱的孩子穿梭车阵中兜售物品,有时,还会看到比较大的孩子在大热天背着弟弟妹妹们,据说这些孩子不全是越南人,有些可能来自更贫穷的柬埔寨。
本文撷自背包妈妈粉专:
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backpackermominhcm/
之前住在越南时也有这种感觉,但来印度之后更深~
但如果两者比较起来,我还是喜欢越南多一点
谢谢分享 深入社会现况 世间的苦与难总是存在 慈悲心是解决问题的锁,字里行间我看到了这把锁。
慈悲心+++ 温暖的特质
请问你在印度长驻吗